一片树叶铸就的一个学科专业——纪念安徽农业
茶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灿烂的一页。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到“投钱取饮”全民饮茶,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且中华民族把自己的珍贵植物奉献给全人类,把茶叶推向全世界,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茶叶从药用、宫廷贵族用、僧侣用、士大夫用到大众饮用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华茶叶的发展,积累了我们祖先的艰辛劳动,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但是在茶叶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茶叶涉及面广,覆盖了农(种植)、工(加工)、商(营销、储运)等各个方面,因此,也必然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农民则“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工则“彻夜不寐”、商则“每岁二三月,------将货他市者,摩肩接迹而至”,对徽商、晋商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历代官府也把茶叶视作重要的税收财源和军事物资,自唐、宋开始,茶叶作为官卖,贩卖需有茶引,形成“茶马互市”,设“茶马司”,以至历史上的“黄巢起义”、“鸦片战争”事件,都与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茶叶推向世界,原来只有国内消费的茶叶,又有了国内、外双重贸易形式,经营上出现了诸如洋行、代办、坐地商、水客等等商业形式。所有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环节,都给生产者和经营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没有科研,许多生产、经营都无法进行,茶叶发展就会停滞。
1 茶学专业诞生
茶叶——是从茶树上采摘鲜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学学科就是研究茶叶受环境和人为的影响,茶叶的内、外在变化规律;从茶树栽培、加工、营销到人们饮用的整个过程中,茶叶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联系;茶叶对人体、环境等等的影响。1939年当抗日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中国没有什么农产品出口,只有茶叶,所以茶叶出口换取外汇支持战争,已经显得非常重要,而出口途径又受到封锁,战乱给农民生产带来了不便,经营萧条。1915年前后已经在安徽祁门、福建武夷,成立了茶叶研究机构,一些地方也成立了讲习所、中等茶叶教育,但是都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振兴茶叶生产,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蕴酿在大学里兴办茶学教育,为茶叶生产、科研培养人才。1939年,复旦大学农艺系筹办茶学专业。设立茶叶组(四年制)和茶叶专修科(两年制),于1940年正式招生。这意味着中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以“茶”为学科内容的高等教育诞生了。这在高等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标志着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几千年的茶业,不再停留在宏观认知里,将向更加深入的研究领域发展,向多方面、多领域的微观世界探索。抗战时期的茶叶专修科,课程主要是围绕“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而开设。任课教师和专业领导都是茶业界的知名人士,如吴觉农(第一任系主任)、胡浩川(第二任系主任)、姚传法(第三任系主任)、蒋涤旧(第四任系主任)、范和钧、张志澄、王泽农、庄任、张堂恒等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旦大学回迁上海,茶叶专修科继续招生,此时学校聘任了陈椽先生、王泽农先生为主要教员,还有庄晚芳、管永真、周海龄、金义暄、钱梁等。陈椽先生(第六任系主任)还独自编写出版了《茶树栽培学》、《茶叶制造学》、《茶叶审评学》等三本专业课教材,为茶学教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招生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实施院校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迁往沈阳,而茶叶专修科调整到安徽大学农学院(地址在芜湖),全部教学人员和设备也随之调整到安徽。1954年安徽农学院在合肥独立建院,茶叶专修科也随之迁到了合肥,并升格为茶业系。
2 恢复茶学本科教育
1955年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茶学专业,经申报安徽省教育厅批准,于1956年开始正式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茶学教育自此有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虽然在复旦大学农学院也招收过四届本科生,但是当时的形势和教学情况,是没有系统的教学和课程,很多课程都是其他专业教师,按其他专业的课程要求内容而开设,也没有完整的教材。而茶业系的本科教育,就有了质的变化,不仅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开设有了完整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开设以茶树栽培学为主线的茶树育种、茶树病虫防治、茶叶生物化学及其它基础课;以制茶学为主线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茶叶化学及其它基础课。教师队伍也有了迅猛的扩大,并且着手自编教材,教材由学校自行出版。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ahnydxxbzz.cn/qikandaodu/2020/111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