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
生产实习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1],是大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最初接触和了解,也是大学生成为水产工程师进行基本训练的必要过程。水产养殖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单凭书本知识有时无法解决,很多方法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而来,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需通过专业的生产实习。因此,生产实习效果直接影响着该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及以后工作中的能力表现,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培养单位的评价,进而影响该专业的招生、就业等诸多方面。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专业自设立以来,根据人才培养目的要求和专业特点,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且生产实习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就业市场反馈和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发现,凡是在生产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都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单位中脱颖而出,因而生产实习对水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正因如此,近年来学校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延长实习时间来加大生产实习力度。但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波动和产业的调整对水产业的影响也波及到生产实习内容进而影响着实习效果。本文通过对最近4年来学生生产实习效果的考察(具体方式为养殖场实地调查与走访),以及对部分学生实习报告的调阅,就生产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实习准备不足
1.1.1 缺乏生产实习指导书,实习大纲编写粗泛,可操作性较差。由于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没有专门的生产实习指导书,学生实习时主要参考的是涉及实习内容的几本专业教材,其中基础理论、概念等偏多,而缺乏对具体生产实践内容如养殖生产操作过程及操作规程的阐述。
实习大纲中规定的三大实习内容(即家繁实习、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实习和苗种培育与养殖实习)主要依据水产专业传统的生产内容编订,但具体执行时会发现实习内容无法全面覆盖,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同实习单位的生产侧重点不同,有的实习场单纯进行苗种繁殖,学生的实习内容主要是人工催产、繁殖,缺乏苗种培育、幼鱼养殖等生产内容;其次,实习时间是每年的5月开始,6月初结束,在这段时间中水产动物病害较少,从而学生可能接触的病例很少,因而这方面的动手、锻炼机会较少。因此,大纲规定的三大实习内容仅在1个实习点、1个实习周期很难全面涉及。
1.1.2 实习制度建设滞后。针对实习过程中要遵守的作息制度、请假制度、劳动纪律等缺乏明确规范,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对学生的约束力度不够。
1.1.3 缺乏实习报告撰写方面的训练。实习前对有关实习报告的撰写格式及内容要求缺乏明确规定,致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原始记录不全,影响实习报告的质量。
1.2 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略显不足
多年来,安徽农业大学水产系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均由具有水产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效果很好,但由于教师数量少,每个实习点仅1名指导教师,且指导教师均承担其他课程教学任务或工作,无法一直坚守在实习单位,只能定期给予指导,从而无法及时给学生解惑;加上年龄较大的专业教师相继退休,新晋教师的教育背景呈基础生物化趋势,无系统的水产专业知识,因而如何提高新晋教师水产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是目前逐渐出现的新问题。
1.3 实习企业水平不一,影响整体实习效果
各实习点的生产规模、生产内容不同,经营管理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实习点养殖品种单一,亲本数量少,苗种繁殖规模小,生产周期短,学生可参与的内容少,能自己动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拉网、抬鱼等体力活上,学生由于怕吃苦,不愿进行体力劳动,所以大多兴趣不大;而需要技术经验的如亲本选择、催产等,学生只能旁观,没有动手机会,导致学生对实习没有热情,实习积极性未被调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有的实习点是数十年的老场,设施陈旧,养殖方式、养殖品种多年不变,管理模式落后,学生不能接触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管理,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
1.4 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ahnydxxbzz.cn/qikandaodu/2020/111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