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下林学专业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林业的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以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为主,总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0%以上。从“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转变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作出全面部署,标志着绿色发展赋予了林业发展新使命[1]。林业不但是国家的公益事业,也是基础产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重视林业、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林业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3]。但林业依然面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保护压力增加;森林总体质量不高,生态修复周期长;林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4],对林业专业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的高校,也是国家林业局共建高校,为安徽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林学人才。本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探讨林学专业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使林学专业人才教育能更好地为绿色发展服务。
1 绿色发展下林学专业现有基础分析
从2014年开始,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招生连续4年呈现增长形势,其中2014级51人、2015级56人、2016级增加至75人、2017级达到91人。林学专业毕业生先后考取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对口高校的研究生,且受到录取高校的一致好评。2015年林学专业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同时,林学专业教职工紧紧围绕森林生态、植物保护、森林资源、良种繁育等关键科学问题,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成果推广、人才培养、条件能力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取得各类成果逾20项,尤其是获得了2015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编制修订林业行业和地方标准逾10项,筹建了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合肥)、国家林业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安徽)。目前实施的工作为林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也为做好林学专业人才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学专业教育与绿色发展实际需求脱节
一方面部分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2017版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林学专业核心和选修课中关于森林资源利用和经济林栽培、加工的教学内容较少。森林资源利用和经济林栽培及加工是山区或林区人民脱贫的重要手段,社会需求逐年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适当增加。另一方面尚未设置经济林专业。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1992年招收过1届经济林专业(4年制),在此之后又招收过几届林区多种经营专业。1997年国家学科和专业调整时,把经济林学科并入了森林培育学科,经济林专业并入林学专业后给经济林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不便与限制。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年)》;“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木本粮油产业、特色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林产业纳入拟扶持发展重点领域。由于经济林专业中断,目前经济林专业人才在各地都出现了断层,无法满足绿色发展的实际需要。
2.2 林学专业人才管理有待深化
一是林业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尚未形成全面统筹和协调的机制,造成人才力量分散,研究目标与方向不明确,难以形成合力,不能精准支撑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职人员将写论文、出成果、获奖励、晋职称、长工资作为追求目标,导致科技成果只存在于单位,很多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林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林业工作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林业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远低于林业建设的增长幅度,导致林业基础性研究不够,原始创新性不强,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滞后,造成林业建设科技含量低,质量和效益不高,无法顺应绿色发展的需求。三是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尚未形成。林学专业的课题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林业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对林业人才培养的投人较少。
2.3 林学专业人才稳定性有待提升
近年来,选择林学专业为第一志愿的考生比例逐年下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特别是大学期间实行“双向选择”后,每年林学专业调出的学生是调入学生的6倍以上,这些学生往往调入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容易就业的专业。另外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重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林学专业就业地点偏僻,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艰苦,多在交通不便利的林区或者偏远的山区。毕业生不愿意林区或山区工作,即使进入工作单位,离职率也较高。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ahnydxxbzz.cn/qikandaodu/2020/111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