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爱上网络课程,总结5大好处
我刚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毕业。
回忆自己近二十年的读书生涯,我自认为有一个爱好:听课。
一对一VIP服务
上大学时,虽然课程安排的比较满,我还是会尽量去旁听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公选课。2010年,我从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考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课不如本科那么满,时间相对宽裕。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一,大牛老师云集,我在空余时间旁听了很多门专业课。
有些研究生课程结构所和建工系都会开设,比如《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所是熊海贝老师开的课,建工系是赵鸣、李国强和孙飞飞三位老师共同开的课。熊老师上课的特点,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幢高层建筑结构,而且会邀请一名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来课上,以一个真实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为案例,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建工系的三位老师是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分工:赵老师讲高层混凝土结构,李老师讲高层钢结构,孙老师讲高层组合结构。两边开课时间不冲突,我有幸旁听了两边的课。虽然是同一门课,但各具特色,并没有给我一门课上了两遍的感觉。这种学习方式也让我学的更扎实,对我的科研也有很大的帮助。
傅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毕业生
除了精彩的研究生专业课,学院还开设了很多非常经典的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比如顾祥林老师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朱慈勉老师的《结构力学》。两位老师的课都入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学生中的反响特别得好。虽然研究生时也聆听过顾老师和朱老师的其他课,但是没有机会听他们这两门本科生课程,总觉得遗憾。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网上有这两门课的视频,我特别兴奋,花了几天的时间,把视频全部下载,专门买新教材,在宿舍一边看视频一边认真做笔记。这也开启了我与网络课程的缘分。朱老师的《结构力学》是同济土木考研专业课的重头戏,我备考的时候,只能阅读他的教材自己理解,听了他的课之后,我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深刻了很多。
到现在,这两门课程的视频还珍藏在我的移动硬盘里。我建议考研的学弟学妹,遇到报考学校的专业课比较难,可以网上搜索相应的课程。学习了这两门课程,我发现网络课程的第一个好处——课上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听,相当于一对一的VIP服务。
适合碎片化学习
2012年,我读博了。课程任务轻,科研任务重,很难抽出整块的时间旁听课了。在科研之余,包括午饭后到午睡前、晚上回宿舍后到睡觉前等零碎时间,我听网络课程。在教研室,我在电脑上听课,在宿舍用iPad。这是网络课程的第二个好处——适合碎片化学习。
近几年,兴起了各式各样的网络课程。2008年,“慕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概念出现。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网络课程平台如Coursera、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等,它们也是我接触比较多的几个平台。2013年10月,Coursera进驻中国,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纷纷加入,目前,Coursera平台上有2266门课。国内的网络课程平台也迅猛发展,由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共同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算是一个重要教育平台,里面有中国大学的很多精彩的课程。
我听的网络课程比较杂,包括专业课、基础课和兴趣课三大类。专业课除了与专业相关,还包括与我科研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基础课是数学、英语课程;兴趣课则是个人感兴趣的课程。
我博士的研究课题是子结构振动台试验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结构抗震试验方法之一,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除了要掌握土木的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有限单元法等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控制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知识。为了学习这些非本专业的知识,我选择了直接看书,起初效果不错,但有些内容很难理解透,我就去网络课程平台上找相关课程。精力有限,我没有必要学习所有的内容,只听特别感兴趣,或者需要深入了解的部分。这也是网络课程的第三个好处——自由选择想学的内容,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也大幅度提高。当搜索想听的课时,这个过程其实跟网购一样,也可以“货比三家”,即网络课程的第四个好处——学生们有更多的选择,老师们会主动提高上课质量。
通俗易懂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ahnydxxbzz.cn/qikandaodu/2020/121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