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杂志成功转型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 (技术研究类型)杂志原名《农林科学实验》 (科普类型)、 《安徽农业》 (科普类型),是一本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国家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属安徽省重点建设期刊。
经过近几年杂志社全体员工的努力,《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已由创刊时的科普型期刊成功转型为技术研究型期刊,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期刊更好地服务 “三农”提供了保证。
1 转型背景
1.1 《农林科学实验》时期 (1972—1995年)
《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创刊名为 《农林科学实验》,1972年12月20日创刊,月刊,32开,30页,定位为农业科普类期刊。由当时的安徽省农林科学研究所主办,并由综合组下属的编写组负责编辑出版,初期无主编设置。由于当时编辑部拥有一批 “笔杆子”,杂志编辑质量较高,在业内颇具有影响;但囿于条件,创刊初期期刊刊期很不正常,中后期才运行正常,因而服务 “三农”的效果有限。1990—1994年,主管部门新设了期刊主编一职,要求在继续保持刊物质量的前提下,在财政拨款 (每年6万元办刊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采取走出去战略,借助原安徽省农业厅的 “腿”加强发行工作,每年由省农业厅发文推广发行 《农林科学实验》杂志,发行量最大时每月达15余万份,期刊知名度大为提高。期间刊物获农业部最佳编辑加工奖等称号。
1.2 《安徽农业》时期 (1995—2004年)
此期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不断增强。为此我们认为,刊物发展不仅要靠发行,还要依靠广告作支撑。于是上报主管部门,将 《农林科学实验》更名为 《安徽农业》,月刊,小16开,64页,仍定位为科普类期刊。
更名扩版后,刊物发行量基本稳定,但年广告额逐年大幅增加,四封处于 “刊满”状态,最高时达30万元/年。刊物盈利模式由过去单一靠发行拓展为 “发行+广告”的运作模式,保证了期刊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技服务的能力。期间刊物多次获安徽省和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称号。
1.3 《现代农业科技》时期 (2005年—至今)
2003年以后,国内农业期刊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科普类期刊内容部分地被网络内容替代,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读书人员大幅减少,造成花大力气营销杂志效果却不佳的局面,广告收入随之逐年下滑,投入与产出极不匹配,全国农业科普类期刊面临极大的困境。
基于上述原因,经审慎研究,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从2005年起,将 《安徽农业》更名为 《现代农业科技》,由月刊更为半月刊,由小16开更为大16开,由农业科普类转为农业技术研究类。
在尽力做好杂志发行、广告工作的同时,将杂志刊发的文章由科普性文章逐步转型为农业技术研究性文章,并试行适量收取论文加工费,以弥补期刊发展经费之不足。
实践证明,这一步走对了,成功探索出了期刊转型的有效途径。本刊在短短几年内的华丽转身也引起了国内同行的极大关注。
2 转型效果
2.1 期刊定位准确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将 《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定位为农业技术研究性期刊是正确的,可以扬长避短。一是因为本刊的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拥有众多著名专家,具有雄厚的技术研究背景;二是因为本刊办刊宗旨是为 “三农”服务,与我院历来强调的为 “三农”服务的社会责任一致;三是因为本刊的绝大多数读者为农业行政领导,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与科技示范户,农业教育、科研及开发单位的相关人员,他们迫切需要期刊所刊文章的深度与广度;四是避开了科研型期刊主管单位基层“无腿”支撑杂志发行的短板,可实现期刊运作投入与产出比例最优化。
2.2 迅速做大做强期刊
期刊转型前,期发文章60余篇,平均年发文700余篇,信息量小;年发行量平均18万份 (自办发行+邮局发行),年广告额平均25万元,年产值平均70余万元。期刊转型后,为大16开,半月刊,400页,年平均产值达350万元。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刊发技术研究类论文量已稳居全国同类期刊首位。信息量的增加,带动了期刊的全面发展,期刊品牌效应业已形成,深受读者与作者欢迎。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ahnydxxbzz.cn/qikandaodu/2021/0305/476.html
上一篇:安徽省高校图书馆年工作大事记
下一篇:安徽农业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筹排名不分先后